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,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、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。”
“四地”建設,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把脈青海資源稟賦、發展優勢和區域特征,親自為青海推動高質量發展擘畫的重大戰略。
以綠色為底,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。海西州文體旅游廣電局供圖 領航定向,破浪前行。 全省上下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,鹽湖產業發展取得新突破,清潔能源發展實現新提升,生態旅游邁出新步伐,綠色有機農牧業取得新發展,產業“四地”建設全面起勢。
綠色有機優質特色養殖。青海三江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鹽湖產業由“興”入“新”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 2016年,習近平總書記在青?疾鞎r指出,鹽湖資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資源,也是全國的戰略性資源,務必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。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,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,積極推動區內相關產業流程、技術、工藝創新,努力做到低消耗、低排放、高效益,讓鹽湖這一寶貴資源永續造福人民。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,青海著力推進鹽湖產業轉型升級,邁上高質量發展之路。 2023年伊始,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鉀肥分公司生產車間里機器轟鳴,一派忙碌的生產景象。篩分、濃縮、浮選、結晶……伴隨著此起彼伏的機器運轉聲,技術員工穿梭在生產線上,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設備調試、檢測及控制工作,各條數字化生產線開足馬力,不“歇”一口氣。 依托察爾汗鹽湖豐富的鹽資源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,目前,鹽湖股份公司鉀肥生產共掌握了5套成熟工藝,反浮選-冷結晶法、冷結晶-正浮選法、冷分解-正浮選法、兌鹵-冷結晶法、熱溶-真空結晶法,以及“吸附+膜法”提鋰的碳酸鋰生產工藝。 碳酸鋰生產原料是鉀肥生產排出的老鹵,老鹵具有密度大、鎂含量高、鎂鋰比超過500、資源開發技術難度大等特點,鹽湖股份公司在吸附法鹵水提鋰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優化,通過“吸附+膜”法實現從低濃度、高鎂鋰比鹵水中提取鋰鹽關鍵技術突破,極大地提升了原有工藝,達到當前國際領先水平。 “‘吸附+膜法’提鋰技術較礦石法提鋰鹽湖吸附法提鋰具有成本較低、環境友好等優勢。目前,鹽湖股份公司正在針對提鋰工藝做更多優化、探索,萃取法嫁接工藝、電滲析技術等研究項目正在推進,同時在鎂、鈉資源開發方面積極開展科技研發布局,為后續鎂、鈉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打好基礎。”鹽湖股份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。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,科技競爭,唯快不破。 近年來,鹽湖股份公司持續發力,已建成3萬噸/年碳酸鋰裝置,是國內鹽湖鹵水提鋰規模第一。正在籌建4萬噸/年基礎鋰鹽一體化項目,分為新建年產2萬噸電池級碳酸鋰+年產2萬噸氯化鋰,F有產能占全國碳酸鋰產量的10%,鹽湖提鋰技術及工藝不斷成熟,成本優勢明顯。2022年,碳酸鋰產量已經突破3萬噸,產能逐漸釋放,將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,以及能源結構變革發揮重要作用。
高效綠色開發鹽湖資源。鹽湖股份公司供圖 綠色版圖由“淺”入“深”全力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 2021年,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兩會青海代表團審議和來青考察工作時,兩次提到“四地”建設。 殷切重托催人奮進。如今,放眼青海大地,一座座水電站將滔滔江水化成清潔能源送往祖國各地;一片片風力發電機的葉片將風捕捉進輸電線內;一塊塊光伏板覆蓋在青海高原大地,把灼熱的光能轉化為電能……綠色電力在青海匯聚,并開山辟谷涌向全國。 在海南,當塔拉灘上架設起第一塊光伏電板,“荒漠”變“海洋”不再遙不可及。經過十年的快速發展,海南州創建的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已成為集光伏、光熱、風電、裝備制造、電力基礎設施智能化運維為一體的全球最大的集中連片、統一開發綜合示范園區,并初步形成了風、光、水、地熱、儲能“五位一體”清潔能源發展模式。 在海西,藍天白云下,一排排定日鏡在戈壁上匯成一片“藍色海洋”。2022年以來,海西州以“四個聚焦”應對措施,持續推進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穩中求進,清潔能源生產和清潔能源消納呈現“雙輪驅動”發展,清潔能源產業鏈釋放“鏈式”效應。 俯瞰今日青海,天更藍,山更綠,水更清,“綠色版圖”在悄然改變中越擴越大。 聚焦“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”這一明確目標,青海儲備、落地、建設、投產一批能源重大項目,制定出臺36條具體措施及19條接續政策措施,今年將在能源領域計劃固定資產投資498億元。 以風電、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從無到有、不斷擴大,實現了由傳統“水火互濟”向“水火風光”多能互補的電源結構轉變。全省電力裝機達4468萬千瓦,清潔能源裝機占比90%以上,始終保持全國領先。全國首個100%利用清潔能源的大數據產業基地建成,一批行業領軍企業落戶青海,新能源、新材料、光伏裝備制造產業由大變強,清潔能源開發利用進入了“快車道”。
青海積極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。黃河公司供圖 特色產業由“有”入“優”聚力構建現代綠色發展經濟體系 走進茶卡鹽湖,湖面猶如一面鏡子,純凈的交織如同一場夢境。曾經的“鹽池”,如今已發展成為青海生態旅游的一張金色名片。 為積極融入“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”建設,西部礦業抓住建設高原旅游名省的戰略機遇期和黃金發展期,以生態旅游為依托,積極探索“工業+旅游”新模式,成功培育“茶卡鹽湖·天空之鏡”文化旅游品牌,打造了全國知名的網紅“打卡地”。茶卡鹽湖,從工業生產區到熱門景區,在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同時,更創造了一個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彩故事。 風干肉、酸奶、牛奶、酥油、曲拉……種類豐富的牦牛產品遠銷省內外,近年來,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,通過“合作社+基地+牧戶”的運作模式,大力發展牦牛有機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養殖,實施“產供銷”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模式。目前,該縣共培育養殖專業合作社139家,成功注冊了“日雪”“雜格”“臻善”等品牌。 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,我省堅持走“生態青海、綠色農牧”的發展路子,越來越多的高原特色綠色產品受到世人的青睞,在市場上站穩腳跟。圍繞特色優勢產業,青海大力促進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,生態綠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步伐不斷加快。 依靠得天獨厚的產業基礎、資源稟賦和創新優勢,今天,在高原,以“綠色”為主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逐漸明朗。 五年來,生態旅游逐步成為青,F代服務業的龍頭,共接待游客1.9億人次,旅游總收入2100億元,位列全國旅游目的地人氣榜前十。 五年來,青海農牧業提質升級,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產品、有機枸杞、冷水魚生產基地,高原育種實現新突破,“凈土青海·高原臻品”公用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。 風勁揚帆,乘勢而為。 沿著產業“四地”建設這條邁向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、光明之路、奮進之路,青海必將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。 |